世界咨询师中国消息:2009年4月9号下午,广东省人民法院对广东科龙电器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案作出终审裁定,顾雏军以虚报注册资本罪等三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80万元。8名同案犯中除一人被判无罪外,另外七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到有期徒刑四年不等。
顾雏军案终审维持原判
4月9日,顾雏军(前排右一)在宣判现场。
当日,广东省人民法院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案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审中,顾雏军因犯有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
对于获刑10年的终审结果,原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将向院申诉。10日,顾雏军的弟弟顾绍军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消息,并表示,对于法院判决应交付的罚金,没有足够支付能力。
还需服刑6年
顾雏军三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三罪名刑期合并实际执行10年。顾绍军表示,因自2005年7月顾雏军被关押至今已近4年,折抵刑期后,其还将再服刑6年左右。
虚报注册资本6.6亿
广东高院二审查明,2001年11月,顾雏军为收购科龙电器法人股,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2亿元的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顾雏军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总额的75%,而当时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出资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2002年4月,工商部门不予顺德格林柯尔年检。为将无形资产降到法定比例,顾雏军指使刘义忠等人通过来回转账的方式制造了天津格林柯尔向顺德格林柯尔投资6.6亿元的假象,并提交虚假资料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从而骗取了原顺德市工商局对顺德格林柯尔的变更登记。
做假报告虚增利润
2000年和2001年,科龙电器连续两年亏损,被证交所戴上“ST”的帽子。为防止科龙电器在2002年继续亏损而退市,2002年至2004年间,顾雏军指使姜宝军等人以加大2001年的亏损额、压货销售、本年费用延后入账、作假废料销售等方式虚增利润。2003年,顾雏军还指使成立了两家公司专门来操作压货销售增加利润额。
挪用资金3亿多元
2003年,顾雏军为了收购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指示张宏等人申请设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中无形资产出资2亿元,其余8亿元为现金出资。为了筹集这8亿元现金,顾雏军指示姜宝军等从科龙电器调动2.5亿元,指示张细汉从深圳格林柯尔筹款1亿余元,指示张宏从江西科龙内部划拨4000万元,并以江西格林柯尔的名义向扬州中行贷款约4亿元。2005年3月至4月间,顾雏军、姜宝军在未经扬州亚星客车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起草了《付款通知书》,要求扬州机电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应付给亚星客车的股权转让款及部分投资分红款共6300万元支付到扬州格林柯尔的账户。
资本运作的玄机与顾雏军样本
2008年1月30日是顾雏军案一审宣判的日子。法庭上的顾雏军一改往日开庭时的激动,平静地聆听了对自己的10年判决。尽管顾当庭已提出上诉,但截止2009年初,终审结果仍未宣布。
一位律师曾对记者表示,顾案从案发到一审宣判,历时两年半之久,这已远远超出正常的审理时间,其一审判决结果已不会仅仅由一审法院独立做出,上级法院肯定也有过参与,顾即使上诉,改判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终审维持原判,将标志着这位曾经在家电业傲视群雄的奇才正式谢幕——他已经50岁了,而且患有严重的疾病,几乎已经不可能东山再起。
转自:<a href='http://www.iccun.com/'>世界咨询师</a>-全球的管理咨询培训行业门户网站
最有可能成为企业家的顾雏军就这样倒下了,而他曾经创造的商业奇迹令人难以忘记。在最辉煌的时候,顾雏军一人就掌控了多达五家上市公司,并购的其他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外界也形象的称这些公司为“顾氏帝国”。
在《法人》杂志多方协调下,我们有幸专访了跟随顾雏军多年的一位特别助理,以及顾雏军的辩护律师、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贵方律师。那位顾雏军的特别助理,在顾的格林柯尔收购各地上市公司时,是最主要的谈判者之一,曾亲自操作了对扬州亚星和襄轴两家上市公司的收购。
在一些人看来,顾雏军大量挪用上市公司现金的行为,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本犯罪,其展开的连环收购最主要目的就是资本运作。然而,这位助理却不这样认为——即使顾雏军已因此获罪。
顾雏军梦想成为产业大王,而收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毫无疑问,并购需要巨额资金,但是鉴于格林柯尔民营的身份,想获得银行贷款并非易事。而格林柯尔系内已收购的上市公司拥有大量的可支配资金,动用这些钱自然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尽管并不合法,但在国内企业界,这种做法并不罕见。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财务运作,格林柯尔系内几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被挪用在遍布全国的收购和重组中。
持续近一年的郎顾之争,成为顾雏军事发的主要诱因之一,香港学者郎咸平一直对顾雏军的大收购颇有微词,多次指责其收购行为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而顾雏军也不时通过各种场合与之展开辩论。
郎咸平认为,顾雏军用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136亿元的巨额国有资产,涉嫌严重的侵吞国有资产。而顾雏军的支持者则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正是顾的收购盘活了这些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并使国企职工的福利等问题得以解决。
最终,顾雏军的行为还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顾雏军案就此案发。
在中国商界,树大招风似乎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律。百富榜也因此有了一个十分不雅的名字——“杀猪榜”。
中国企业家原罪问题的探讨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鉴于早些年前特殊的经济环境,现在已经很难去追究那些成功企业家的发家史。
既便如此,“原罪可免、现罪难逃”,以顾雏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在领导自己的企业傲视群雄的同时,往往漠视法律法规,习惯打“擦边球”。这让他们时刻处在犯罪的悬崖边,一不留神,就可能身陷囹圄。
所以要列出涉法富豪的名单,竟然出奇地容易,随手翻来,人数居然如此众多。除了顾雏军,还有周正毅、郁知非、黄光裕、戴国芳、仰融、袁宝璟……
中国富豪容易“出事”——这似乎已成了一个商业规律,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欲治从身始,是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吕斌《法人》)
顾雏军败局内幕
顾雏军仅仅用4年时间,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格林柯尔,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他的资本触觉和商业天才早已传为佳话,但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一个过度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在缺乏明晰规则的环境里,为什么总走不了太远?
在这个商业传奇比比皆是的时代,一个三年前的商界人物不论他当时是多么举足轻重,一旦遭遇滑铁卢,便注定要淡出人们的记忆。而顾雏军,却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例外。从2005年的那个夏天在北京首都机场被捕,到不久前顾雏军满面憔悴地再次出现佛山戒备森严的法庭上,这位格林柯尔的神秘好像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习惯于以讹传讹的媒体记者,还是对顾雏军颇有成见的郎咸平,甚至包括那场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国退民进”大讨论,显然都不可能让顾氏的这种“盛名”历久弥新。人们对顾雏军的持久关注一方面基于他曾经创造的奇迹,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21世纪最初的5个年头里,有可能改变中国家电行业历史的所有主要事件,都与顾雏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和市场步入一个新的转型周期,新的政商关系亟待确立,要对整个企业的未来走向作出清晰的判断已不再那么容易。而此刻的顾雏军,恰巧为人们提供了前进路上的又一标本,那些对企业兴致勃勃的中国企业家们,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从顾雏军倒下去的轨迹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才是一个法治市场的真正敌人。